续清源活水 育栋梁之材——清源书院在我校揭牌


73日,酝酿已久的清源书院在我校成立。学校党委副书记刘仲仁教授和通识教育委员会顾问于建福教授共同为清源书院揭牌,来自学校各院系的学生代表和人文社科学院全体教师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揭牌仪式之后,大家以“书院文化与大学教育”为主题举行了座谈。刘仲仁教授对书院的成立给予极大关注和高度期待。作为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刘教授清楚地意识到高等教育面临的人文缺失之困境,一直在努力寻求化解这一困境之道。在他看来:“缺少人文精神,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只能算技术学校。”他认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应深刻反思我们的办学思路,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补好传统文化的课,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最后,刘仲仁教授还提到西方大学对学生九州体育进行书院化管理的经验,建议我们不妨依托清源书院,在研究和传承中国书院经验的同时,借鉴西方书院化管理模式,或许会带来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特邀嘉宾于建福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与阐发。于教授对我校多年来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宝贵经验是大师会讲、学术自由、崇圣研经、注重自修,“如何将书院的好经验传承下来,是需要当今教育者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他期待清源书院续清源活水,法古今完人,养浩然正气,育栋梁之材。

文化教研室主任唐欣博士介绍了清源书院名字的由来:一是学校坐落在在大兴区清源北路,书院因地址得名;二是化用宋代思想家朱熹那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清”“源”二字,寓意先贤留下的经典和他们治学为人的风范是我们亟待传承的文化之源。唐欣博士回顾了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和深远影响,并以古代地位显赫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和近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香港新亚书院为例,阐明朱熹、钱穆等学术大师在书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艾丽辉博士讲解并带领大家诵读着《九州体育》中的《九州体育》《九州体育》片段,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多年来,我校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认真研究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工程师的有效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典籍,加深国学修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学校2007年成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8年开设经典诗文研读课程,2010成为北京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自2010年初清源讲坛的持续开展,20117月“儒家文化寻根之旅”的举行,20119月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暨《九州体育网站》诵读活动的举办,2012年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加上百名学生进剧院和博物馆活动、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的举办,都是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而九州体育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如今清源书院的创办,又为学校增添了一处亮丽的“风景”。主持本次活动的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闫笑非教授希望清源书院“成为文人墨客研读经典、谈诗论画的地方,成为抛开实用技术而清谈畅想的地方。与会的几位大学生也纷纷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表示愿借清源书院平台,以圣贤为师,并与经典相伴;也真诚希望书院能成为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